蚕 到 死 丝 方 尽,蜡 炬 成 灰 泪 始 干。
——李商隐《无题》
前几天我干了一件令我十分懊恼的事。
早晨给新添置的、十分漂亮的“发财树”施肥,不小心弄断了两枝很美观的、长在门面上的大叶子。椭圆的树冠一下子就很不适称地偏了许多。当时心里那个难受,一个劲儿地埋怨自己不小心,把本来很好看的树弄成这么枝叶不全的惨样。呆呆地看了片刻,最后于心不忍地把这两片很美的叶子给剪掉了。
当我费力地把花盆转了个“个儿”,来掩饰由于我的粗心给“发财树”带来“枝叶不全”的丑陋时,我傻了,我真的“懊恼”了。——因为我发现了一个比弄断了叶子更让我难过和悔恨的事。
转到前面的叶子肥大,整个树形也周正好看了些。在欣赏中,我突然发现有枝很大、而且很漂亮的那个叶子有点怪。略呈弧状的叶柄中间有一个显得很结实的“鸡肘”一样的突拐。我一看,顿时明白了:那是一枝曾经折断的叶柄!
原来“发财树” 原名“中美木棉”,又称“瓜栗”,或“马拉马栗”,为木棉科常绿小乔木,原产墨西哥。“发财树”耐旱喜光,有一定的适应性,尤其是它的叶子有很强的“自愈”能力。——只要是折而不断,不用管它,几天之后就会自行“痊愈”,即使折得很厉害,只要在折处衬上一个小竹篾儿,轻轻地缠上,它也会愈合,在原来的伤口处慢慢地长出一个粗大而更有抵抗能力的“结”。——也就是我所见到的那个“鸡肘”似的突拐……
在懊恼之余,我又轻轻地把花盆移回原状;让被我剪断叶子的光秃的一面朝着外面。我之所以这样做,一是为了让它昭示着我的“囧”事,以儆效尤;二是以期它能多享些阳光,假如树木有知,权为“蠢人”对它的一种补偿。
面对这样的“囧”事,我在沉思:
“育花人”偶尔做出了一件这样的傻事,自责一番,懊恼一阵也就罢了;假如“育人者”做出了这样的蠢事,将是什么后果?对待一棵植物的伤害,事后可以补救,若补救不成,大不了可以淘汰;那么,如果是一位受教育者,一个可塑性极大的孩子受到了这样的误伤,那可怎么办?
作为老师,谁不爱自己的学生?但是,老师有意无意的伤害了学生的事还是时有发生的。
一位教育家有一句关于教育的名言是“既已伤害,切莫轻弃”。学生犯了严重错误,或者已经出现了“品行不端”,甚至有了“劣迹”……这是他健康的“肌体”受到了“伤害”(无论是客观环境造成的,还是主观意识形成的),作为一名人民教师,其唯一的职责就是治愈和挽救,而不是抛弃。
道理虽然很简单,人人都明白,可在日常教学生活中“轻弃”现象却还时有所见。诸如,有的人对“问题学生”不是以爱护的态度去帮助、教育,而是厌弃、歧视,甚至是排斥。目前,有的学校里仍然存在着评“最差学生”活动,动辄对这些“问题学生”或“最差学生”采取劝退,以及用“假如没有某某,我们的班级就会……”等等的语言,制造集体歧视性的地“冷漠”排挤。
这种“轻弃”对学生来讲,无疑是最为痛心的;难道对一位人民教师来讲,这种做法就不能令你自己痛心吗?
今天,我偶尔发现那片被我剪掉的叶柄旁边,竟然长出三片嫩嫩的新芽来。这,令我十分欣慰。
植物被“伤害”了,甚至被剪掉了枝叶;只要你不不嫌弃它,很好地耐心侍弄,它就有可能忘却“伤害”继续成长,甚至会因此形成新的“美”来。而人呢,对人的这种“伤害”,无论你怎样补救都有可能都是无济于事的。这件事会令他终身也难以忘却,造成的创伤一辈子也难以愈合;也许这一“伤害”就影响了他这一生的成长。
育人者确实应该牢记“既已伤害,切莫轻弃”呀。
老夫今已退休,此时反思,实觉晚矣;唯望后来者警之,戒之。
评论